(资料图片仅供参考)
在港股IPO热潮与处方外流政策红利的双重催化下,院外医药服务赛道被冠以“长坡厚雪”的标签。广东融泰药业股份有限公司(下称“融泰药业”)正是这股热潮中的追随者,近期向港交所主板递交上市申请,试图凭借“中国院外医药市场第四大营销和供应链解决方案提供商”的头衔敲开资本市场大门。然而,褪去行业光环后,其业绩波动、市场份额微薄、上下游依赖严重等问题集中爆发,不仅暴露了自身经营的脆弱性,更揭开了院外医药服务商普遍存在的“弱势基因”。 从市场地位来看,融泰药业的“头部”名号更像一场自我包装的幻象。据弗若斯特沙利文数据,按2024年收入计算,其在院外营销及供应链服务市场的份额仅为1.2%,与行业第一11.4%的占比相差近10倍。这种“第四”的排名,本质上是行业高度分散下的“矮子里拔将军”——整个市场缺乏绝对龙头,中小玩家扎堆,融泰药业不过是其中规模稍大的一员,远未形成具备竞争力的市场壁垒。更值得警惕的是,其细分领域“第一”的定位(面向个人客户的服务商)也缺乏含金量,个人客户订单分散、客单价低、议价能力弱,难以支撑起稳定的盈利模型,这也为其后续业绩波动埋下伏笔。 业绩表现的“过山车”,直接戳破了融泰药业的增长假象。招股书显示,2022-2024年及2025年上半年,其收入在24.27亿元至29.16亿元间反复波动,2024年同比下滑1.4%,未能延续前一年的增长态势;利润端的波动更为剧烈,2022年净利润1478万元,2023年骤增至4571.7万元,2024年却断崖式跌至374.1万元,近乎“腰斩再腰斩”。这种盈利的不稳定性,既反映出其业务受外部环境影响的脆弱性,也暴露了内部成本控制与运营效率的短板。在处方外流政策持续推进、行业整体扩容的背景下,融泰药业却未能抓住机遇实现稳健增长,反而陷入“增收不增利”甚至“减收减利”的困境,其经营能力与行业适配度难免遭受质疑。 更深层次的危机,源于融泰药业对上下游的重度依赖,这种“两头受气”的格局,使其在产业链中始终处于被动地位。客户端,2022-2024年及2025年上半年,前五大客户收入占比分别高达61.2%、57.1%、56.8%及48.9%,最大客户收入占比长期维持在17.9%以上,2025年上半年甚至回升至22.5%。这意味着公司业绩高度绑定少数客户,一旦核心客户调整合作策略、缩减采购规模,或转向竞争对手,融泰药业的收入将面临直接冲击。供应商端的依赖同样严峻,同期前五大供应商采购额占比均超50%,2022年更是高达73.8%,这使得公司在采购价格谈判、货源稳定性保障上缺乏话语权,若供应商提价、断供或出现质量问题,将直接影响其业务连续性。 应收账款的持续走高与周转天数的延长,进一步加剧了融泰药业的资金链压力,也侧面印证了其在产业链中的弱势地位。2022年末至2025年6月底,公司贸易应收款项及应收票据从4.55亿元增至6.29亿元,增幅超38%;应收账款周转天数从2022年的49天延长至2025年6月的63天,资金回笼速度明显放缓。对于依赖现金流支撑日常运营的医药流通企业而言,应收账款的积压意味着大量资金被客户占用,不仅增加了坏账风险,还可能导致公司不得不通过借贷补充流动资金,推高财务成本。这种“垫资给客户、赊账向供应商采购”的模式,本质上是产业链话语权缺失的体现,长期来看将严重制约其扩张能力与盈利水平。 回溯融泰药业的困境,根源在于其未能摆脱传统医药经销商的“劳动密集型”属性,缺乏核心技术壁垒与差异化竞争力。尽管公司在招股书中宣称“建立数字化赋能医药流通系统”“构建AI+数字化精准营销体系”,但从实际业务来看,其核心仍停留在分销与简单供应链服务层面,数字化更多是流于表面的“概念包装”。与真正具备技术驱动能力的企业相比,融泰药业既没有形成可复制的数字化服务模式,也未能通过技术提升运营效率、降低成本,反而仍依赖大量人力进行客户维护、订单处理与物流协调,这使得其在规模扩张过程中面临“边际成本递增、边际效益递减”的困境,难以突破1.2%的市场份额瓶颈。 在处方外流的长期趋势下,院外医药服务赛道的前景毋庸置疑,但这并不意味着所有参与者都能分得一杯羹。融泰药业的IPO征程,更像是一面镜子,照出了中小院外医药服务商的普遍困境:市场分散导致头部效应微弱,业务模式传统缺乏技术壁垒,产业链地位弱势引发经营风险。若不能在上市后快速突破“依赖症”,构建起真正的核心竞争力,其所谓的“行业第四”光环终将褪色,甚至可能在行业整合浪潮中被淘汰。对于投资者而言,面对这样一家业绩波动大、依赖度高、缺乏护城河的企业,或许需要更多理性与审慎。
标签:
业绩
上市
IPO
贸易
投资